商丘师范学院
非凡十年——思政教育篇
2012年-2022年
十年坚持不懈
思政教育硕果累累
十年来,校党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 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
这十年,坚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立德树人、育才造士的高度,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落到实处。制定《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进思政课教学范式改革, 大力实施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校党政领导干部带头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履行主体责任,增强办好思政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修订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办法》等教学规范文件10余项,推动思政课教学规范有序。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发展方案》,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健全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实施“后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行动。省教育厅网站以《商丘师范学院:打好改革创新组合拳,办好入脑入心思政课》为题,对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进行了报道。荣获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技能“大比武”活动综合素质奖和教学展示奖各4项;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组织拍摄的“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微电影获评全国优秀组织奖。



这十年,坚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学校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印发《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积极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修订完善教学大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确保课程教学融入一定学时的课程思政内容,构建“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学校加大课程思政投入支持力度,立项建设了一批课程思政项目,累积认定《城市设计概论》等50门校级思政样板课程,认定“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团队”等20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遴选出《高等数学》等54个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立项音乐学院等4家单位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单位,认定李静等12位老师为课程思政示范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修身》等9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音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思政 我心目中的大先生”评选活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全校课程思政建设交流等活动,丰富形式,凝聚共识,不断提升各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学校还拟出台《课程思政建设评价办法》,基于学生视角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这十年,坚持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商丘是“殷商之源、华商之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学校在加强绿色校园、环保校园、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深入挖掘商丘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引领育人航向。加强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凝练、创作了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校训――“应天归德,智圆行方”和大气磅礴的校歌;凝练打造汉梁文化、殷商文化、火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等商丘特色文化品牌;拍摄制作《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历史文化专题片;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填补商丘歌剧创作空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创作的漆画、木雕、皮雕等文创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推介宣传商丘历史文化方面发挥着智库和生力军作用。注重推进行为文化养成,大力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工程,做到六个“下功夫”,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构建“学校活动精品化,院系活动特色化,学生社团专业化”的校园行为文化格局。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底蕴。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等活动,坚持开展新生健康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这十年,坚持着力构建网络育人格局
多年来,学校努力探索发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路径,深入持久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科学、系统地进行主题宣传、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平台培育和建设、品牌打造、特色亮点推介等工作。在河南省高校较早建立起了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和知乎等系统的新媒体平台。目前,各个新媒体已经形成了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校园融媒体矩阵。官方微博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负责培育的新媒体平台获省级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和省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共计7项,宣传部组织、培育和管理校内的网络文化精品项目共计20项。目前,学校初步形成省、校两级的网络文化项目建设的多点矩阵格局。学校先后建立了河南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集群。工作室包括“名师工作室”,旨在打造省、校、院三级网络教育名师集群;“好网民工作室”,旨在打造省、市、校联动的好网民集群;“精品项目工作室”,旨在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网络机制研究集群以及网络文化建设精品项目集群。“微博发言人和粉丝群工作室”,旨在打造网络热点阐释和引导服务处置集群;“新媒体工作室”,旨在打造校园新媒体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作品创作平台集群。五个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在理论宣传教育、网络作品创作、网络人才培养、网络阵地建设、网络热点阐释和机制研究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育人的“五朵金花”。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河南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试点学校、河南省网络思政豫东分中心、河南省高校“融媒体+育人”工作培育单位、河南省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河南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单位等一大批网络育人荣誉。

这十年,坚持着力打造思政工作队伍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选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培训,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大练兵”活动,展师风,练师能,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推进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建立健全立体式培训体系;开展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打造网络“E青春”辅导员工作室,贯通“一会两平台”学生工作模式。大力实施师德提升工程,出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获批全省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突出抓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构建“1124+N”培训模式,打造启航、智圆、求真、笃信等四个品牌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教育引导全校师生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携手推动学校向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单位:宣传部 审核:于庆江 编审:王希文 签审:冉祥华)